10月20日消息,小米17发布后,其搭载的7000mah电池彻底解决了6.3英寸小直屏手机续航不足的问题,在同等机身空间下,电池容量提升了数百毫安时。
这背后的关键,正是小米在金沙江电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——首次大规模应用硅负极材料,实现高达894Wh/L的能量密度。
那么问题来了:既然硅负极这么强,为何此前迟迟没有普及?难道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?
小米今日在官方问答中揭晓了答案:硅负极的确性能优越,但伴随而来的技术挑战极为严峻。
在充电过程中,锂离子从正极迁移到负极并嵌入硅材料中,此时硅颗粒会像吸水膨胀的海绵一样,体积最大可增加300%;而在放电时,锂离子脱出,硅颗粒又迅速回缩。这种反复的“呼吸效应”带来了三大难题:
其一,频繁膨胀导致硅颗粒破裂。一旦碎裂,这些材料便失去活性,造成电池容量快速下降。
其二,原本连接良好的导电网络因体积变化被撕裂,“电路”中断,电子传输效率降低,表现为设备使用时间越长,性能越差。
其三,内部应力分布不均,局部区域承受过大压力,长期积累可能引发结构失效甚至安全风险。
正因如此,尽管过去十年业界普遍看好硅负极,真正敢于将其投入大规模商用的品牌寥寥无几。毕竟消费者不会接受一部新机用半年就电量骤降。
为破解这一困局,小米从四个维度入手,为硅材料戴上“紧箍咒”,实现稳定高效运行。
打造完美球形硅颗粒
小米研发出独特的“球状硅碳复合材料”。显微镜下可见,每一颗硅颗粒都如同精心打磨的微型球体。球形结构受力均匀,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,使膨胀过程更加可控、平稳。
构建双层协同极片结构
借鉴建筑抗震设计思路,小米采用分层负极架构:底层为纯石墨层,作为稳固的“承重墙”;上层则混合硅碳材料,负责提升能量存储能力。硅的体积变化被限制在上层空间内,底层始终保持结构完整,确保整体稳定性。
赋予硅颗粒“柔性防护层”
通过引入三维网状粘结剂和碳纳米管导电网络,小米为硅颗粒构筑了一套“柔性铠甲”。即使硅本体膨胀或碎裂,粘结剂仍能维持结构完整性;而碳纳米管则形成密集的导电高速通道,保障电流始终有通路可走。
强化铜箔“支撑地基”
传统铜箔在高硅负载下易发生形变。小米通过超细晶粒工艺优化铜箔结构,使其强度提升超过75%,成为承载高活性材料的坚实基础。
凭借这套系统级解决方案,小米成功将硅碳材料含量提升至16%,负极比容量整体提高25%。结合4.55V高电压钴酸锂正极与新型电解液体系,最终达成894Wh/L的行业领先能量密度。
Copyright 2014-2025 https://www.php.cn/ All Rights Reserved | php.cn | 湘ICP备2023035733号